上半年宁德时代赚207亿,车企打工比造电池省钱,别自研了?

时间 : 2023-08-30 10:50:18 来源 : 懂车帝

现在,就连消费者都已经知道纯电车的价格中,电池占了很大比重。

这其中的价格,动力电池系统现在价格在1300元kw/h左右,装车价格在1700元左右。其中,400元的差价是制造企业的利润价格。而一块动力电池的价格,占据了一台车的30%-40%左右。

在去年,国内的电池出货量,达到了655GWh,其中,动力电池市场出货量480GWh,同比增长超1倍;储能电池出货量130GWh,同比增长1.7倍(其中就得有充电、换电站用的)。这种势头,到了今年上半年还在持续。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,上半年,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52.1GWh,累计同比增长38.1%。放到电池企业这端,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赚麻了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所以我们现在仍然能看到价格压不下来的新能源产品,普遍存在规模小、品牌成立时间短、没有造电池能力这些问题。

那么,不自己造电池的车企,是否都等于白忙活?

有能力造电池,真赚麻了

先看两家电池企业,上半年赚了多少钱。根据宁德时代发布的2023年半年度报告,净利润207.17亿元,同比增长153.64%;亿纬锂能发布2023年半年报,亿纬锂能实现营收229.76亿元,同比增长53.93%,净利润21.51亿元,上半年,动力电池为亿纬锂能贡献了121.19亿元的营收。

简单分析一下宁德时代的半年财报。

毛利率方面,2023年上半年,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系统业务的毛利率为20.35%,同比增长5.31%;储能电池系统的毛利率为21.32%,同比增长14.89%;但电池材料及回收业务的毛利率为16.95%,同比下滑3.77%;电池矿产资源业务的毛利率为11.93%,同比下滑8.24%。

上半年赚了207亿元的宁德时代,比造车的比亚迪赚的钱还要多(上半年比亚迪销售125万辆车,净利润105亿元)。当然,这两家企业不能作为直接对比,只是体现一下净利润之间的差距,而且比亚迪一直在扩张产能等,目前还不是盈利巅峰。

为什么宁德时代能赚这么多?

这首先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大发展。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.8万辆和374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42.4%和44.1%。另一方面,宁德时代的技术全面,产品稳定、品种也多。不管是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,宁德时代都有产品,而且最近上市的麒麟电池能源密度高,甚至有的电池已经可以达到续航1000km,已经成为许多高端车的首选。

作为一家电池行业的头部供应商,它的产品多样性、出货品质稳定且出货量大,让它成为了行业里大多数厂商的选择。而且,上到三元锂,下到磷酸铁锂电池,覆盖了高价格到低价格区间市场。

综上所述,宁德时代能有高利润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车企造电池,难么?

把自研电池当做自身产品标签,这对车企啦说无疑是一个大卖点。但,过去了这么多年,真正能实现自研电池的车企,比亚迪算一个,长城汽车算一个,还有长城汽车。其他车企在这件事上,最终,也就是投投股份而已,实质上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自制电池这事上。

首先,造电池很烧钱。

造电池,需要有一定的装车规模,要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两种电池。电池装车,对于销量有着绝对大的需求,至少在电池打不开销路的时候可以自己消化;储能电池,配套自己的充电站设施使用,也是随着销量规模走的。

硬件层面,买矿先不说,太烧钱而且资本实力不够的话买矿绝对会拖慢节奏,而且现在矿山基本在2021-2022年的时候被大部分供应商抢夺差不多了。硬件设备,至少要50亿元以上,拿蔚来举例,投了50多亿元之后,放缓了电池工厂部分设备的采购,而且量产电池的时间也推迟了。还有,小鹏去年11月招募高级电池工程师,组建自己的电池团队,也没下文了。

自研电池,资本是最大的阻碍,其次就是技术难点。

如果是从0开始自研电池,需要面临热失控的抑制、锂枝晶的产生、电池制造安全管控等诸多难点,这里对工艺、环境、技术都提出了非常多的考验。自研电池没那么简单。

首先,热失控热失控是引发电池安全问题爆发的本质原因。例如热失控管理不到位,可能会造成电池内部的短路,触发热失控之后,散发大量热量和有害气体,引发电池着火和爆炸。虽然现在行业内对热失控的发生机制已有一定研究,但还没有完全形成非常周全的解决方案。

其次,锂枝晶决定了电池的安全性。当它生长到一定程度后,会刺破隔膜导致短路,或者还会不断消耗电解液,导致电池容量衰减。这就决定了一块电池,装车之后的使用寿命如何,而且锂枝晶的生长机理涉及复杂的化学问题,还受到诸多因素影响。也是需要反复尝试、升级才能缓解的问题,想要解决还很难。

最重要的,电池制造安全管控,这就是对于电池生产工厂的环境提出极高的要求。尤其是锂电池制造工艺复杂,工序繁多,需要严格管控好每一道制造工序;要尽可能的减少产品缺陷、实现毛刺控制,同时还要严格控制环境中的杂质、异物等。

以上,都是需要经过反复试验,才得出来的方案,而且需要时间和资本的投入。

车企造电池很难,几十亿、几百亿根本不够烧,而且现在电池厂商正在对新技术进行迭代、升级,宁德时代现在在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甚至储能电池板块的发展上,都算得上全球领先级别。除非日后有部分车企,可以做到短期内、大资金投入研发到电池板块上,否则,达到电池行业头部水准的难度非常大。

当然,现在看到一些投资布局电池行业的车企出现,但问题就是不知能坚持多久?需要多久才能有电池产品投放自家品牌上?投放之后产品质量如何?这些都是问题。至少,目前看来包括传统车企和新势力,都还要给电池厂“打工”。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