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历史重演,地方债的故事仍然会发生。
因为地方债,是城市化进程的必要产物,房地产本身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形式。
(资料图)
在过去,地方通过给开发商提供土地,获得土地出让收入,也就是土地金融。但土地出让到某个时间点,地方就会出现土地过剩的情况,市场化的土地出让也不再具备条件。
土地卖不掉,地方收入也遇到了问题。地方也会开始动态调节房地产的供应量,甚至出现“炸楼”,来降低商品供给,从而稳定房价。
维持房价,本质也就稳住了土地收入。
但是,地方进行土地金融的前提,是土地征收成本低于土地出让收入,这样,地方就会获得土地出让的利差,获得预算外的地方收入。
此外,想要土地出让卖一个好的价格,地方必须给出让地块塑造城市名片,加持buff,特别是修路、修学校、修医院、修商业配套等等。因此,地方就会超前预估土地的收入,通过地方债的形式,给某些板块进行超前建设,再通过土地出让的形式获得收入偿还地方债。
这种套路本质上是一种信用卡,根据地方收入对等透支,是没有问题的,但是地方的发展中遇到了问题:
板块的发展没有延续,一任主官一个板块,这就导致了本来套出来用来发展A板块的资金被用到了B板块,但B板块的土地收入没能达到预期,或者B板块的资金又被用到了某些重大的预算外工程上。
这样,隐形的赤字也就发生了。
地方债的问题,其实在二十多年就存在了,北上的说法一直都是“谁的孩子谁抱”,但地方可不这么想,真出问题的时候,一哭二套三上吊,一样没少。
去年的遵义,今年的昆明,都是如此。
解决的地方债的逻辑也并不复杂,就像你借了贷款还不上,要么找个有钱的朋友先借你钱给你还上,要么就是再刷一张信用卡,都不行了,就回家找老爸老妈要钱去,如果亲人朋友都没有,就看身上有没有别人看的上,谈个好价格卖了,或者是和银行谈一谈,利息放一放,好好赚钱还。
地方债也是如此:
要么是债转债(地方债转中字债、城投债转地方债);要么是帮扶还(找对口帮扶城市),要么是出售地方某些运营权(抵押城市泊车位),要么就是借新还旧,再者就是无限展期,或者就是不讲武德的拼命赚钱(罚没收入)。
不管如何,地方债的本质逻辑,就是地方的收入下滑。而其中又受制于土地收入的下滑,所以,解决地方债的根本,还得是地方收入的增长。
那些依赖土地收入的城市,解决的办法也只有让土地市场回暖,在这之前,则是帮助房地产市场回暖。
地球另一边,为了应对美债危机,白宫那边启动了“提高债务上限”的决策,传言增加4万亿(美元)的上限。事实证明,解决债务的问题,只能是借更多的钱。
白宫的逻辑:债务问题出现,提高债务上限,发行新的美元债,支出继续扩大,再次出现债务问题,再次提高债务上限...
回到我们这边,大体逻辑大差不差。
在过去,地方债尽管规模不小,但仍然保守,而随着地方债的不断扩大,以“进”为“退”,就成了解决地方债最好的办法。
23年的剧本并不复杂,历史都在08年上演过。但有一个变量发生了,08年的人口出生量是2023年的2倍。
尽管游戏规则没有变化,但玩游戏的人变少了。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