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访专家: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前所长 张侃
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李丹妮
当你上完班,一身疲惫乘坐地铁时,本想静一静,放空一下自己,不巧旁人手机正在声音外放,短视频、游戏声巨吵无比,瞬间让人烦躁不已。近日,北京针对车站和列车内的一些禁止性行为有了更明确的要求,其中新增了使用电子设备时请勿外放声音的标识示例——在一个小喇叭上划斜杠。很多网友表示,“终于有法可依了,之前制止过几次外放声音的乘客”“这项规定很贴心,希望能起到一定的约束力”,还有乘客表示,“希望公交车、火车上也能禁止电子设备外放声音。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020年4月1日,就有交通运输部印发的《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》,对乘客在地铁内的行为进行了规范,其中一项为“使用电子设备不得外放声音”。在此基础上,各地也制定了轨道交通条例或轨道交通乘客守则,比如上海、南京、天津、武汉、兰州、贵阳、昆明等地都出台了相关规定。但地铁里外放声音的现象总是制止不了,甚至引发争吵。之前,就有某女明星在微博吐槽一位中年男乘客在高铁上手机外放,声音很大,找来列车管理员都没能说服他关掉声音。
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前所长张侃表示,通勤时间是枯燥的,没有风景可以欣赏,盯着来来往往的人也很别扭,看车厢外的电子广告也没兴趣,很多人就会把手机当成了这段路程的“救命稻草”,刷刷视频、听听音乐、看看新闻,以改善人挤人的直观体验和感受,从而缓解压力、减少负面情绪等;还有些人可能会借此机会打个盹、休息休息,但当旁人玩游戏、刷视频将声音外放时,会严重打扰乘客的体验和舒适度,甚至为此发生不愉快的争执。
张侃说,一方面,乘坐地铁外放声音,属于一种不文明的行为;另一方面,从健康考虑,地铁的“轰隆隆”声本身就是一种噪音,再加上其他嘈杂声音,会诱发更多的不良反应,如烦躁不安、血压升高、胸闷心悸等,有些人可能会影响一整天的心情和工作效率。
文明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乘客能不能接受和配合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。张侃提示,如果碰到周围有人外放声音打扰到自己,可以换个位置。如果需要接重要电话,可以跟打电话的人表示自己在地铁上,不太方便,过会儿再打过去;如果是很急的事要及时处理,可以与外放声音者和颜悦色地沟通,比如“不好意思,我现在有重要的电话要接,能否先暂时关闭一下声音”,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。另外,自己打电话的时候也要注意声音的大小,杜绝“大嗓门”,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。
专家表示,这条规定是个人自律与法规他律之间的缓冲带,但再完善周到的管理措施和外部监督,也不能取代个人的自律。在地铁这样的公共空间里,比起寄希望于更严格的管理,大众更要从自身做起,共同营造安静、有序的公共环境。▲
责编:罗榕
主编:张彤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